半岛体育官网网址多少

新闻动态

他把三个儿子献给革命,老年谢绝国家照顾,说要对得住牺牲的儿子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刘永良生于1891年,老家在莒南县的聚将台村。

在《山东省志·人物志》这本书里,记载了刘永良的故事。他从小家境贫寒,性格直爽,还擅长吹奏长号。在解放之前,他主要靠给别人当长工维持生计,偶尔也会给有钱人家当吹鼓手,靠这个手艺挣点钱养家糊口。

1939年,莒南地区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。刘永良主动投身抗日斗争,服从党的指挥,加入了农民救亡组织,后来被推选为农救会负责人。

莒南县坊前镇付家村的李德记老人今年79岁,他依然清晰记得1940年上级号召大家参加抗日队伍的情形。那时他才14岁,在村里担任儿童团成员。

李德记和那群儿童团员接到消息,要去龙王河边的树林里开个会,于是他们排好队到了集合地点。台上站着个像干部的人,宣布会议正式开始。随后,七八个人从台后走了出来,大家只认出穿军装的是八路军的领导,但具体叫什么名字、负责什么工作,谁也说不上来。

李德铭印象很深,当时有位领导在台上说起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,他们到处烧杀抢掠。领导高声问道:“我们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行凶作恶吗?”台下众人齐声回应:“绝不允许!”紧接着,整个会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呼喊声:“打倒日本侵略者!”

随后,区领导分析了当前的情况,提到:“八路军现在正缺人手,前线急需能扛枪打鬼子的战士。所有符合条件的年轻人,都应该主动报名参军,到前线去和鬼子拼!”

区长话音刚落,一位中年男子便登上了讲台。他面色红润,身板挺直,说话声音洪亮有力。李德记听旁人介绍,这位正是聚将台村的农救会长刘永良。

刘永良表示:“我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,但我清楚国家正面临危难,作为中国人,我们都该为国家贡献力量。古代有岳母给岳飞刺‘精忠报国'的故事,就是希望岳飞长大后能为国效力。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习岳母,把儿子送上战场,年轻人要像岳飞那样,参军报国,英勇杀敌。我是聚将台村的农救会长,今天我第一个给我大儿子刘福林报名参军。”

他刚说完,下面立刻喊起了“学习刘永良”、“当兵打仗立大功”的呼声。紧接着,各村的党员和农会成员纷纷起身,有的为自己报名,有的替儿子登记,不少民兵也挤到前面,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李德记得很清楚,那时刘永良第一个把儿子送去当兵,带动了整个区很多人跟着参军,成了全区的榜样,还得到了上面的嘉奖。报纸上也登了刘永良送子参军的故事。打那以后,刘永良在区里无人不知,成了大家口中的名人。

刘永良把大儿子送去参加八路军后,便投身农救会工作,带领会员和民兵们轮流执勤,防备敌人的偷袭,同时积极应对日伪军的清剿行动。

1942年,抗战形势越发艰难。刘永良的二儿子刘孟林才17岁,就被父亲送到了区中队,加入了当地的抗日队伍。刘永良对儿子说:“鬼子不滚蛋,咱们穷人没活路,你就别回来!”

刘永良的两个儿子在前线抗日,他自己在家乡积极参与农会活动,两个儿媳也是妇女中的活跃分子。在减租减息的浪潮中,刘永良与村干部合作,成功说服了本村一户地主实施减租减息,为全村推进这一政策开了个好头。

刘永良积极投身于党和政府号召的大规模生产活动,主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。他还率先打破传统,推动女性参与田间劳动,激励并支持自己的两位儿媳加入农业生产,学习纺织技术,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。为了减少政府压力,他婉拒了政府为抗属家庭提供的代耕、免税等优惠政策。

1946年,解放战争打到了第二年,解放区掀起了一股参军打仗的热潮。这年三月,中共壮岗区委在他们办公的桃花村办了一场动员会,号召大家报名参军。

刘永良是村里的军属代表,区委邀请他在会议上分享自己的经历。他讲述了自己送儿子参军的决定:“1942年,我送二儿子去当兵时就发誓要抗战到底。现在,为了全国的解放事业,我毫不犹豫地把三儿子刘洪林也送上了前线。”

年过八旬的刘炳田曾经担任聚将台村的村长和党支部书记,那时他还很年轻,在刘永良面前只能算是个晚辈。

大会报名一结束,刘炳田就劝刘永良:"你家大哥二哥都参军了,三弟刚结婚,不如让他留在家里照顾你。"刘永良回答道:"咱家是小事,国家才是大事。要是国家保不住,咱们哪能过上好日子。"要知道,他三儿子才结婚不到半个月。

刘永良说服了家人,决定让第三个儿子加入军队。刘炳田至今仍记得刘永良三儿子入伍时的情景。刘永良在大家面前对三儿子刘洪林说:“只要你能拿起枪、扛得动炮,就有资格上战场!”这句话在聚将台村的村民中久久回响。

村里有6户人家看到刘永良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当兵,也跟着把自家亲人送上了战场。村民刘炳臣对村干部表态:“刘永良连最后一个儿子都送走了,我肯定也得让我儿子去参军。”很快,邻村付家村的孙家顺等几个年轻人,受刘永良的带动,也纷纷报名加入了部队。

刘永良送儿子当兵的故事,在那一带传遍了。说起这些事,刘炳田老人深有感触:"从刘永良身上,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舍己为人,什么叫对革命的忠诚。他的一举一动,都展现了咱们中国人的好品德和老百姓的崇高品格。"

1947年春天,刘永良的大儿子刘福林在战斗中英勇献身;到了1948年,二儿子刘孟林也在战场上牺牲。面对接二连三的丧子之痛,刘永良没有被打倒,他和儿媳们一起,忙着碾米磨面、缝制军鞋,还积极号召乡亲们参军打仗,组织民工支援前线。

他对两位年轻的媳妇关怀备至,耐心开导,还鼓励她们重新组建家庭。1950年冬天,他的三儿子刘洪林在抗美援朝的价川郡战役中壮烈牺牲。第二年春天,当地政府为他在县城修建了三间平房,还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照顾他的日常生活。但刘永良婉拒了政府的好意,坚持留在农村老家生活。他说:"不能给国家增加负担,这样会愧对为国捐躯的儿子。"

作为三位烈士的家属,刘永良从不摆架子,总是把自己那份救济粮和钱让给更需要的人。他不仅积极种地,还当上了村里的治安主任,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"老管家"。

1954年,他走村入户讲解党的互助合作方针,成功说服了15户犹豫不决的农民自愿加入农业合作社。随后,他自告奋勇担任了科学实验队的队长。1957年,刘永良引进并培育的小麦优良品种“徐州438”在大田里推广种植,平均每亩产量达到150公斤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
1953年,莒南县政府授予刘永良一块写着"为人民牺牲光荣"的牌匾,表彰他的贡献。十年后的1963年,他先后被选为莒南县第五届人大代表和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,继续为人民服务。

1976年4月,刘永良在老家去世,享年85岁。